笔者根据创新链的5大要素,对北京的纳米科技创新链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均居国内首位,但是在产业化方面却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反而由于人力成本高、土地成本高、环保要求高等众多条件的束缚,导致纳米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不畅。
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5个环节(见图1)。基础研究是探索新技术的原理;应用开发是在实验室制作样品或样机;中间试验(简称“中试”)是按照规模生产要求解决工装、工艺、原料和标准等问题,验证和改进实验室技术;商品化是企业面向市场整合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开展小规模经营,完善产品,寻找市场;产业化是企业开展大规模生产,获取创新活动的回报。
通过SCIE数据库检索情况(见图3)发现,北京发表的SCI论文居全国首位,并且比其他省和直辖市数量多出很多,说明在全国基础研究力量很雄厚。排在第2位的是上海,仅为北京的1/2强,排在第3和第4的分别是江苏和浙江,二者区别不是很大。
我国为了抢占世界纳米科技制高点,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科研成果产出也极为丰硕,基础研究跨入世界前沿,应用开发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纳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却并不顺畅。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纳米科技创新链条中存在“2大死亡谷”(见图2),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在各自循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发展链条。在链状衔接结构的创新链条中,中间试验环节非常薄弱,高校和科研院所热衷于“申请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的循环,与产业部门对接较少;而产业部门则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循环,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较少,形成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导致我国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难以改变和提高所处位置。其根源在于实验室成果缺少中间试验,成熟度不高,而企业由于没有技术队伍,无法接手不太成熟的技术。必须采取多种组合措施,重点解决我国重大关键纳米技术创新链中的瓶颈制约,才能逐步形成“科研促进产业创新、产业支持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创新链是一种主要揭示知识、技术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的链状衔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反映出各创新主体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
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5个环节。究其原因,我国为了抢占世界纳米科技制高点,科研成果产出也极为丰硕,北京申请的纳米科技专利居全国首位,在于我国的纳米科技创新链条中存在“2大死亡谷”。是纳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却并不顺畅。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检索(见图4)发现,排在第2位和第创新链是一种主要揭示知识、技术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的链状衔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