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支具”穿戴、下地行走等过程中,卓玛娜姆的父亲松机甲眼眶湿润,情绪显得特别激动,不太会汉语的他用简单的词汇加上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医护人员和温州热心人士善举的感谢。“这次手术非常成功,挺漂亮的。希望她好好长大、身体健康。”母亲柔穷则站在床边,一直满脸幸福地看着孩子的变化。
记者注意到,在卓玛娜姆的床头,摆放着几瓶奶粉。这是护士长淦细红专门买来送姐妹俩的
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王向阳负责3名女孩的具体医治。他介绍,其团队针对每位患儿设计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手术治疗方案。“目前,卓玛娜姆术后表现良好,在佩戴支具的情况下能下地行走,预计近期就能出院。其姐姐色尔忠情况稍复杂,需要先接受一段时间脊柱侧弯的头盆环牵引,才能开展后续治疗”。
在走廊上走了一个小来回,卓玛娜姆脱去“支具”,躺回到床上。康复治疗师拿出一条“弹力带”,让她双手紧握,口中默念次数,跟着节奏做简单的伸展类运动。“孩子躺久了,力量会减弱。我们就针对性地设计康复训练动作,以此锻炼躯干、核心等力量。”
在卓玛娜姆的床尾,摆放着一副乳白色支具。康复治疗师黄晓丽介绍,支具主要是为了保护脊柱过伸过屈活动,维持脊柱稳定,后续一段时间里,下地行走都需事先佩戴。10时5分,黄晓丽和另一位康复治疗师辅助卓玛娜姆佩戴支具,整个过程中卓玛娜姆都非常配合,并实时向康复治疗师反馈佩戴舒适度。
10时10分,卓玛娜姆直立起身子,由于长时间躺卧,刚坐起来的她感到有些头晕,但很快就缓过神来。随后,在两名康复治疗师的搀扶下,她开始下地行走。从病床走到病房门口,卓玛娜姆迫不及待地向外挪动。“好不容易下来,我想多走几步。”
11月10日上午9时45分,在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2号楼11层脊柱外科病区,29床的房门微微掩着。卓玛娜姆正躺在床上休息,其间她时不时地向门口张望,看是不是有熟悉的身影。
除了能下地行走,另一件令卓玛娜姆高兴的事是自己“变高”了。术前,她站直的时候和姐姐差不多高,现在已经比姐姐高小半个头。她希望姐姐也能尽快接受治疗恢复健康。
护士长淦细红说,松机甲是位非常细心且感性的父亲,他会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并咨询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日常查房过程中,我好几次看到他偷偷抹眼泪,应该是非常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昨天医生跟我说,今天可以下来走路。这段时间一直躺着,可把我憋坏了。”卓玛娜姆兴奋地向记者讲述对术后第一次下地行走的期待。她的微笑纯粹而具感染力,让周围人不禁为她术后康复的进度感到高兴。
这次落地行走,卓玛娜姆等了10天。今年10月底,卓玛娜姆、色尔忠、俄西拉姆等3位身患“脊柱侧弯”的藏族女孩,被安排在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接受治疗。其中卓玛娜姆“脊柱侧弯”程度符合一期手术指征,于10月31日接受手术,次日转入普通病房。
温州网讯“没事,我想再多走会儿!”昨天,在两名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温心守护”行动的受益者11岁的藏族女孩卓玛娜姆开始术后的第一次正式康复训练。从病床走到病房门口,她的步伐稍缓且吃力,但她没有停下脚步,还坚持再到走廊上走了一个小来回。
同时也会将支具穿戴的细节、康复动作的要求等告诉家长。我们每天都会开展一到两次康复训练,一旁的松机甲目不转睛地默记每一处动作要领。后续家长就可以配合完成所有训练,提高康复效率。“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