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颜悦色宣布对旗下大部分奶茶产品普调1元。事实上,不止茶颜悦色,由于原材料、物流运输和人工成本持续走高,线下门店因疫情反复业绩不佳,一众新式茶饮品牌难承压力,纷纷决定涨价:茶百道、一点点和CoCo都可等都上调了部分饮品价格,涨幅在1-3元之间;“奶茶第一股”香飘飘也发布公告称将对旗下冲泡奶茶系列产品提价2-8%不等。
然而,一向走高端茶饮路线的喜茶却在此时“悄悄”放出降价的消息。据公开报道,“喜茶GO”微信小程序中出现了一个“要平价”栏目,其中纯茶类饮品降价3-5元、水果茶饮降价2-3元、芝士类茶饮降价1元,“纯绿妍茶后”降价后更是低至9元。
1月11日,喜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品牌势能、规模优势以及在供应链上的不断积累和在上游的深耕,喜茶有能力在产品配方、用料和品质都不改变的前提下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调整,让用户更加方便、低成本地喝到喜茶。
新式茶饮的分岔路口,估值200亿的茶颜悦色选择涨价增收,600亿的喜茶却逆势降价,薄利多销,将枪口瞄准中端茶饮的市场份额。
去年12月,几张茶颜悦色公司内部聊天记录截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聊天记录显示,公司员工人均工时11个小时,月薪到手却不足3000元。由于少数员工和管理层的不当言论,内部矛盾不断升级。事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再发酵,直到创始人吕良发布致歉信才逐渐平息。
此次品牌危机事后被归咎于大量涌入新式茶饮赛道的资本:新消费时代,To B还是To C都不如To VC重要。各大品牌先吸引融资,成功融资后再疯狂开店,扩大规模,为下一轮估值更高的融资做准备。陈贵香拉面、虎头局渣打饼行、墨茉点心局亦或茶颜悦色,无一能逃脱这个魔咒。
2018年,已平稳运营了5年的茶颜悦色在长沙只有70家直营门店。也是这一年,茶颜悦色首次引入外部资金,收获了来自天图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2019-2020年,在顺为资本、元生资本、源码资本和五源资本的鼎力支持下,茶颜悦色在长沙开店超200家,核心商圈的商场里基本每层都有一家门店,步行街上每隔100米就能见到一家,在大规模关店前共运营约500家门店。
疫情的反复,令蒙眼狂奔的茶颜悦色不得不踩下刹车,2021年临时关闭了长沙近百家门店。为了节省成本提高单店盈利,不少员工被迫面对降薪的窘境,也成为了这次事件重要的导火索。
2016年迎来第一笔IDG资本和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A轮融资后,喜茶没有着急开疆扩土,而是选择试水深圳、上海和北京,凭借少数门店率先在超一线年,喜茶的累计直营门店数量一路走高,但增速却在逐渐放缓。截止2021年底,喜茶在海内外80+个城市拥有超800家门店,同比增长约15%,而同期茶颜悦色的开店同比增速为150%。
除了将资金用于扩充门店,喜茶还亲自操刀做起了VC,借助股权投资将咖啡(Seesaw)、柠檬茶(王柠)、植物奶(野生植物YePlant)、分子果汁(野萃山)、桃汁茶饮(和気桃桃)和预调酒(WAT)等品类收之麾下。通过完善上游供应链和布局线下零售渠道,喜茶巧妙地用“别人”的钱打造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每个去长沙的人,一定会去茶颜悦色排队喝一杯奶茶。每个长沙本地人,都会自发地请来旅游